(资料图)
黄河壶口瀑布景区两侧因周边砌墙遭到游客吐槽,云南迪庆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在国道旁修墙遮挡游客视线,安徽蚌埠一场音乐节的主办方甚至把围挡建在了作为公共道路的大桥上……最近,多起“围墙挡景”引发关注。虽然在被曝光之后,当地大都采取了积极的整改措施,但这种现象暴露出了一些地方发展文旅事业停留于表面的线性思维。
一些“围墙挡景”的做法,涉嫌妨碍公共道路通行。蚌埠音乐节在大桥上的围挡,搭建过程中不仅占用人行道及盲道,还破坏了路面,当地行政执法部门也证实搭建围挡没有任何报批手续。有的景区把围墙建在交通要道边,也可能影响来往车辆行人的视野,给交通安全带来一定风险。
在面临“围墙挡景”的质疑时,文旅项目的经营者往往拿出“安全”“内部施工”等理由回应。但是,在很多人的理解里,修围墙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促进卖门票,不让路人“蹭”美景。
景区有营利动机,希望通过开发文旅项目创造经济效益,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不过,“围墙挡景”却常常遭到 “格局小”“吃相难看”的质疑,让景区在公共形象上丢了分。不管是自然景观还是文化遗产,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开发者只是拥有一定期限的经营权,把景观“藏起来”只会招致反感。
近年来,随着有关部门的大力整治,景区“天价门票”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很多景区的门票价格实现多年未涨,让利于民。然而,一些景区出现的“围墙挡景”现象,依旧是门票经济思维的延续。把卖门票当成经营的唯一方式,是对文旅事业发展的浅层次理解。
反观一些运营成熟、受到游客追捧的优质景区,早已在创新思维引领下,走出一条多元化经营道路。比如,开发精美独特的文创产品,让游客游览以后获得珍贵的纪念;再比如,通过开发特色民宿、特色餐饮,让游客停留更长时间,留下更多消费。这样的景区,不仅营收渠道多元,也能以善意和诚意吸引“回头客”。
“来的都是客”,文旅经营者要秉持包容态度,以开放眼光看待南来北往的客人。哪怕游客只是短暂停留,只要给他们留下热情好客的印象,也有助于景区声名的传播,从而打造“金字招牌”。频频采取“围墙挡景”的做法,可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曾是一些景区开展经营活动的朴素认知。不可否认,壮美的河山、独特的文化,是开发文旅项目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地理应倍加珍惜。不过,好山好水不容“圈地占山”,在文旅项目建设中坚持开放和分享的理念,美景才能传播得更广,文旅事业发展才能拥有持久的后劲。